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逆火效应(不要试图说服老一辈的人,不现实)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类似的感触,每次过年回家都会被亲戚长辈问一大堆问题: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我给你推荐一个小伙,很适合你。”
“一定要进体制内工作,体制外都是无业游民。”
每当和自己的观点冲突的时候,还没办法反驳,每次越是想要用信息、数据、事例乃至自己的想法输出去改变老一辈人的看法时,越会适得其反,导致双方都不愉快,
图片
在对于价值观、新生事物以及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上,会发现老一辈的人格外固执和顽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火效应”。“逆火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最初来源于社会心理学家Lyle S. Thompson。逆火效应具体指的是当个体试图说服他人改变某一观点时,反而会激发对方更加强烈的反对情绪,导致他们的态度变得更加顽固。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观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试图说服的一方未能充分理解对方的认知结构时,
图片
换句话说,逆火效应描述了当个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或过度劝说时,他们会倾向于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甚至可能激发反向思考,产生更强烈的对抗情绪。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形通常发生在代际冲突的场合。过年期间,我家中从外地回家的表姐在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工作,接触着最为前沿的环保理念,在家庭聚会上她尝试将这些环保理念传达给家中的长辈,但却引起了父母长辈的反感,图片
老一辈的人对表姐口中的“绿色生活”、“环保主义”、“长期可持续”并不买账,反而以“我们那时候也没有这些讲究,不还是活得好好的”的态度回应,甚至认为表姐在外地过于追求假大空的精致生活,对于实际问题却缺少关注。在表姐的这个例子当中,“逆火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对于变化莫测、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来说,父母长辈们在多年的生活经验当中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早已形成闭环,图片
他们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想问题、看事情、做事情的评价体系和思维惯式,尽管表姐的发心可能是好的,试图传达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但由于方式不恰当,容易让长辈感觉到自己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被挑战,从而激发了“逆火效应”。图片
逆火效应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想要理解“逆火效应”的心理学机制,那么从文化心理学入手可能是最好的视角。根据心理学家霍尔的观点,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深层次的、无意识的认知框架,个体处在其中很难轻易改变这些由来已久的框架体系,尤其是在老一辈的人已经对此形成了深厚的情感依赖之后。图片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许多社会观点和行为方式已经构成他们自我认同体系的一部分,强硬地试图说服他们摒弃以往的观点会触动他们的文化防御机制,进而导致他们更为坚定地固守信念。此外,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个体在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否定、评价或者内心冲突时,会启动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以避免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图片
在与年轻一代沟通时,老一辈人会认为如果被年轻人说服,则是对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构成威胁,会感受到否认、压抑、投射等等,这些不好的内心感受会迫使他们启动内心的防御机制,排斥外来的观念。图片
合理应对逆火效应:有效沟通那么应当如何避免逆火效应,抑或说,如果在察觉到谈话中对方产生逆火效应时有效应对——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是关键。首先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对方的逻辑体系,避免采用咄咄逼人的说服态度,而是选择通过共情与倾听,逐步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图片
在对话当中尊重对方的观点,避免强加自己的意见于他人,通过问询、分享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对方逐步理解自己的观点,建立互信与理解。逆火效应本质上是代际沟通过程中一种深层心理障碍,它的出现和形成是由观念差异、年龄差距、防御机制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片
只有有效地处理逆火效应,为平等和有效对话搭建桥梁,避免强迫性说服,摒弃单向的说教和批评,才能够真正推进代际之间的融合与理解,构建更为和谐良好、正向健康的家庭关系。-The End -作者-孙荣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